離岸公司"海歸潮":希努爾謀 支付寶為牌照
希努爾男裝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希努爾”,002485.SZ)的前身諸城普蘭尼奧服飾有限公司(下稱“諸城普蘭尼奧”)于2003年12月17日注冊成立,法人代表是2008年初當選為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王桂波。
資料顯示,2002年7月3日,新郎國際在香港注冊。公司法定股本為1000萬港元,實際控制人王桂波占有82%的股權。2003年12月,新郎國際全資投資諸城普蘭尼奧,經營范圍為高檔西服、襯衣等服飾制造。因其外商投資企業身份,故此享受“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此外,新郎國際還在國內投資了王桂波實際控制的若干公司,使其均享受相應的減免稅收政策。
然而好景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等相關政策的出臺,使得王桂波決定棄用外資馬甲,回歸國內。
2007年12月,諸城普蘭尼奧向諸城市財政局零利率拆借22850萬元,與王桂波實際控制的其他3家公司簽訂《資產協議》等有關資產的協議。王桂波控制的內資企業新郎希努爾集團向諸城普蘭尼奧增資8000萬元,占28.28%的股權。
資產后的諸城普蘭尼奧2007年度實現營業收入88293.92萬元,并由外商獨資企業變更為中外合資企業。
2008年6月21日,新郎國際與新郎希努爾集團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書》,新郎國際將其持有諸城普蘭尼奧28%的股權以人民幣224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新郎希努爾集團。股權變更后,新郎希努爾集團持有希努爾男裝56.28%股份,內資公司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同年9月,諸城普蘭尼奧整體變更設立希努爾男裝股份有限公司。
至此,由全國人大代表王桂波控制的外資獨資公司諸城普蘭尼奧成功變身為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0月15日, 希努爾正式登陸深圳中小板。
“善變”的海聯訊
“從事電力信息化系統集成業務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深圳海聯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聯訊”)海聯訊2000年在香港注冊,注冊資本為150萬美元。2002年,海聯訊試圖在海外,此時它發覺,自己的香港身份對海外并不有利,而英屬維爾京群島才是海外公司真正的“溫床”。
2003年9月,海聯訊進行股權調整,在香港轉入一家名為Teamwhealth的、在維爾京群島注冊公司旗下,實現了第一次“變身”。然而,受到“非典”的影響,海聯訊不得不停止計劃。
2008年,做了幾年“假洋鬼子”之后,海聯訊發現這個“洋身份”漸漸失去了原本的優勢和光環,反而對其在中國的發展形成了桎梏。
2008年4月,海聯訊董事會決議同意Teamwhealth將持有全部股權轉讓給4名中國股東,內地人實際控股的外資企業變更為內資公司。由此,海聯訊完成第二次“變身”。
然而,正當海聯訊手持“中國護照”,準備殺入中國股市時,卻在證監會碰了一鼻子灰。2009年12月,海聯訊申請在中國創業板首發,由華泰聯合證券擔任保薦,擬發行不超過1300萬股,募集資金9874萬元。但首發申請卻遭到了證監會發審委的無情拒絕,原因正是由于其外資轉內資的身份轉換。
在碰壁之后,海聯訊改聘平安證券為保薦人,再次向創業板發起了沖擊。根據海聯訊的首發招股說明書,本次海聯訊擬發行1700萬股,募集資金1.33億元。2011年7月22日,歷經坎坷的海聯訊終于通過了證監會發審委的審批。
盡管海聯訊終于獲批在中國,但有業內人士指出,海聯訊此次將募集資金提高到1.33億元,但擬投資項目卻從4個減少為兩個,募集資金的合理性值得商榷。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從2008年到2010年期間,海聯訊采購成本占比當年營業收入的50%以上, 核心技術收入偏低,不符合創業板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特征要求。
看來,僅靠“變身”來實現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在股市“江湖”中站得穩,走得遠,企業提高自身的整體水平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