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人民幣市場:一些易被忽略的風險
離岸人民幣市場要面對國際資金洪流,資產價格波動在所難免,若是市場自身能不斷找出最新平衡點,波動無需擔心。但若劇烈波動便可能演化至市場恐慌。預防勝于治療,哪些風險源頭可能會被忽略了呢?
1.外匯期權
期權一般給予持有人以少搏大的杠桿效應,理論的收益和虧損都被放大。比方說價外期權是讓持有人在人民幣下跌了3%后開始獲利, 那么當人民幣下跌近3%,而為了挽回損失,期權發行者便越需加量做空人民幣,盡顯風險特性。
2.點心債券
所謂換匯,是指發行商籌集人民幣現金后,實時將之兌換成外幣。由于點心債到期日須償還人民幣給債券持有人,絕大部分發行商會在出售人民幣現貨時,同時購入遠期人民幣期貨,一賣一買,即換匯交易(FX Swap)。那發行商為什么不直接籌集外幣(如美元)?
主要原因是個別貨幣市場短期供求失衡可能導致某貨幣資金成本(如人民幣)相比日常運作實需的貨幣(如美元)的資金成本便宜。去年9月至10月,就是全球避險及鬧美元資金短缺荒之時。美元資金成本高企(甚至有價無市),一些其實不需人民幣資金的銀行,相信可透過發行人民幣點心債存款證,吸收人民幣并換匯至美元以紓緩其美元資金需求。問題在于鬧美元荒時,正值全球避險非常時期時,若有銀行集資人民幣并換匯,很可能將離岸人民幣資金成本推高。若此市場信息“蔓延”而最終導致投資者拋售離岸人民幣,很可能會增加CNH相對CNY貼水壓力。
3.人民幣計價股票
離岸人民幣計價股票“人才凋零”,市場似乎期待雙幣雙股機制出臺可助打破悶局。但雙幣雙股一大問題是投資者可以透過同時買入一幣股票及賣出另一貨幣股票, 而達到純投資或拋空人民幣貨幣的效果。雙幣雙股或可變成另類途徑買賣人民幣。而似乎香港金管局等現行機制并沒有限制此類變相外匯買賣活動。若遇到市場異常動蕩,香港金管局有可能會加強管制人民幣外匯買賣(如限制銀行持倉量),看似間接的雙幣雙股外匯途徑便可能成為炒家必經之路。市場動蕩遇上外匯投機漏洞,是一個應提早預防的“禍不單行”處境。
4.人民幣計價金屬商品
早前香港商交所宣布將會推出人民幣計價的金屬商品期貨合約,而香港也有銀行已推出以人民幣報價、香港的黃金ETF。其實就如雙幣雙股一樣,投資者可透過買入一貨幣金屬商品,同時賣出另一貨幣同一商品,以作純買賣人民幣效果之另類途徑(如買入美元報價黃金期貨,同時賣出等量人民幣報價黃金合約,只要兩黃金合約結算或實物交收之標準分別不大, 就可達致買入人民幣賣出美元外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