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邏輯漸變 各地直視短板
香港新聞網7月17日電 2012年上半年,中國GDP數據跌破人們熟悉的“8%”。除去歐美債務危機和內地房地產調控所導致的短期需求不足外,經濟增速的持續下行,也和原有增長邏輯逐漸失效、中國中長期潛在增長率開始下行有關。
未來,伴隨著老齡化時代加速駛來,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當技術引進效應減弱,基礎設施投資潛力下行,中國又將如何挖掘增長的新潛力?
內地各省區市黨代會日前全部結束,相關會議不僅勾勒出各地區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對上述問題也給出了明確的回答。這31份報告中,無論是綜合發展指數位居全國前列的北京還是剛剛完成地震災區重建的四川,各省均在“創新”二字上著以濃墨。
十一年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隨后,在看似永無止境的外部需求、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見效迅速的技術引進以及不斷增加的國內外投資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經濟迅速擴張,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外需的大幅萎縮,讓“外向型發展”這一開啟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鑰匙失去了以往的神奇。更為關鍵的是,中國經濟的一些基本因素也開始悄然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