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房企拒絕“偽國際化” 借道香港曲線出海(1)
龍頭房地產企業借道香港出海,是應對購房和融資雙限的無奈之策?還是主動出擊的戰略選擇?突然加速的國際化進程背后,難題亟待一一解開。
東地產王建生傅一辰報道
這個秋天,平淡的“金九銀十”之際,龍頭房地產企業的國際化突然提速。【注冊BVI公司】
在不溫不火的假日房展會之前,繼萬科、招商地產后,金地集團也在國際化進程中邁出了重要一步。
“目前收購尚未完成,因此按規定無法接受采訪。”針對此前收購購星獅地產的詢問,金地集團董秘辦工作人員回復《東地產財經周刊》(以下簡稱“《東地產》”)。
金地集團收購星獅地產之際,正值中國房地產市場陷入僵局的時刻。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非正常的,屬于投資、投機型,而不像日本和東南亞比較正常。”在接受《東地產》采訪時,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如上表示。
置身于中國經濟下行超預期,房地產業進退兩難的大背景下,房地產企業加速的國際化進程令人遐想。
這是一個新的行業趨勢?還是偶然重合的現象?
無論答案如何,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在近十年中國企業如火如荼的國際化浪潮中,始終缺席的房地產企業,今天成為主角。
曲線出海
9月15日,金地集團宣布收購星獅地產,以借該“殼”在香港,。
這也是繼今年5月招商收購東力控股、萬科收購南聯地產后,第三家在香港“買殼”的內地龍頭房企。【BVI公司特點及優勢】
根據金地集團公告,其全資子公司輝煌商務有限公司以16.54億港元的總價,向新加坡房產公司FCLC收購星獅地產38.47 億股,約占星獅地產56.05%的股權。為完成收購,金地旗下輝煌商務向渣打銀行申請了25億港元借款額度,貸款期限為12個月。
金地集團總裁黃俊燦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舉是金地國際化的一個比較有意義的嘗試,不僅將持續加深金地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影響力,也有助于進一步推動資本和業務國際化。
國信證券分析師歐瑞明、黃道立預計,金地集團在完成此次收購后,將開啟海外融資的新渠道,并借助新平臺開拓海外房地產市場。
這并不是金地第一次嘗試在香港“買殼”。早在去年6月,金地就欲收購香港華人置業旗下的公司至祥置業61.96%的股權,最終因“技術原因”擱淺。此后,金地總裁黃俊燦曾表示,金地還會繼續尋找機會收購香港平臺。
相比直接,借殼的開發商能夠有選擇地對“殼”公司注資,在審批程序和時間、數據公開等方面均有優勢。因此,若能找到比較“干凈”,負債率低、股權集中的“殼”公司,開發商往往會選擇“借殼”的方式。
擁有這樣想法的并不止金地一家。
今年4月,招商地產控股的子公司成惠投資有限公司分別從華能有限公司和Greatest[最新消息 價格 戶型 點評]MarkLimited處共購買了東力控股約7.498億股股份,占東力控股全部已發行股本70.18%。
招商地產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收購意在建立境外融資平臺,未來將成為招商地產旗下商業地產的重要載體。
不到半個月,萬科集團也宣布,將以10.79億港元向永泰地產收購港股房企南聯地產73.91%股權。該舉動,也被認為是萬科國際市場的第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闡述未來策略時,萬科總裁郁亮和金地總裁黃俊燦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國際化”一詞。
不少業內人士猜測,在國內市場慘淡、融資受阻的情況下,房企欲前往海外尋找“另一條生路”,借殼是關鍵步驟之一。
“是企業和市場的雙向選擇,投資者覺得合適自然會去選擇這個企業。”左小蕾對《東地產》說。
拒絕“偽國際化”
在今年9月的一次采訪中,萬科總裁郁亮曾表示,收購南聯地產只是萬科國際化策略很小的一部分。由于限購,不少人遭遇沒有買房資格的情況,因此萬科考慮在境外做一些中國人的房子,賣給國內的人。具體地點將選在中國人想去并且去的多的地方,因為萬科的出發點是為外國的中國人服務
郁亮還透露,萬科下半年將考慮設立一個新的事業部,總部在香港,未來可能會投資美國等發達市場。
就萬科國際化的具體進程,記者試圖聯系萬科集團董事長秘書譚俊杰進一步了解最新情況。董秘辦的李先生回應,由于收購仍未完成,按規定無法進行披露。
事實上,在萬科之前,已有多家國內房企啟動了“國際化”進程,對海外的一些項目進行了投資或開發。
早在2004年,上海實業、綠地、錦江、百聯、工業投資公司等五家上海企業組成企業財團,聯手投資了10億美元以上,在俄羅斯的圣彼得堡建造一個融住宅、商業消費等于一身的多功能城區。
同年,中坤集團在美國洛杉磯投資了一個2萬平方米的商業中心項目。之后,中坤在洛杉磯設立了子公司,并在美國相繼購買了牧場、辦公樓等。如今,中坤又欲購買冰島土地,在遭政府拒絕后,轉購為租,至今仍和政府進行談判,并預計將于10月簽約。對于這一系列在國外市場上的舉動,中坤集團董事長黃怒波的解釋為“對國際化的一種嘗試”。
2010年,萬通控股投資約5億元,承租美國世貿中心重建項目一號樓的64-69層,打造一個名為“中國中心”的商務中心。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表示,“中國中心”將于2013年建成,并將扮演中國民間資本赴美尋求發展的平臺。
2011年末,碧桂園與馬來西亞一家房企成立合營公司,共同在當地進行房地產開發。首批建造的兩個別墅項目,更是被帶回中國,并屢屢亮亮房展會,吸引中國投資者前去購買。
同月,綠地集團與韓國濟州國際自由城市開發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將以綜合性地產開發運營商的身份加盟韓國濟州島國際自由城市的建設,包括“濟州島中國城”項目。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認為,大量留學生在海外需要買房,大量中國游客境外游需要住酒店,依托中國的資源,發展海外市場,這樣更有優勢、風險更小。
今年以來,房企更是屢屢進行“國際化”的嘗試:6月,萬達集團和泛海集團共同計劃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北高加索或俄羅斯其他地區建設大型文化、旅游和商業的綜合設施;9月,首創置業與法國地方政府簽訂土地協議,將建設中法經濟貿易合作區,并享受法國和歐盟特許優惠政策。
仔細分析不難看出,中國房企在海外的項目,多少和“中國”沾邊,或干脆是針對中國人而建造。
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對海外市場了解不夠,之前也無成功案例,中國房企先從和中國有關的項目起步,風險相對小。所謂“偽國際化”,很可能是為未來進一步發展作鋪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