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輪―東京回合談判
第七輪多邊關稅貿易談判于1973年9月至1979年4月在日內瓦舉行。這輪談判因始于日本東京,故通稱東京回合。肯尼迪回合多邊關稅貿易談判結束后,國際貿易商品的總體關稅稅率水平大幅度下降,但貿易障礙并未完全消除。第一,約30%的進口產品仍不受關稅減讓協議的約束,特別是那些對發展中國家工業進步極為重要的工業品,其關稅率仍維持在高水平上。第二,依加工程度而定的不斷升級的稅率,使加工產品及消費制成品的有效保護率大大高于其名義關稅率。第三,農產品貿易中非關稅壁壘的增多使貿易保護程度不斷提高,而在第六輪多邊談判中農產品貿易又被主要發達國家列于一般降稅商品范圍之外,從而使農產品出口國受益程度大為降低。第四,非關稅壁壘的大量采用和實施嚴重危及戰后建立的多邊國際貿易體系。因此,東京回合談判除了繼續進行關稅減讓談判外,還將減少非關稅措施納入談判。
東京回合部長會議宣言提出了一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有史以來范圍最廣泛、目標最龐大的貿易談判安排。除締約方外,東京回合還對非締約方開放。102個國家參加了談判(含29個非締約方)。
該輪談判歷時五年多,取得的主要成果涉及多個方面:第一,從1980年起八年內關稅削減幅度為25%-33%,減稅范圍除工業品外,還包括部分農產品;第二,禁止工業品補貼,除國防、通訊和部分能源設備外,各國用競爭性的國際投標方式進行采購;第三,制定海關評估進口關稅的準則,消除歧視性海關估價。本輪談判最終關稅減讓和約束涉及3000多億美元貿易額。
從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過程和加強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職能角度看,東京回合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是開始實行按既定公式削減關稅,關稅越高減讓幅度越大;二是產生了一系列只在少數締約方生效的非關稅壁壘協議(通常稱為守則)。它們是補貼與反補貼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進口許可程序、政府采購、海關估價、反傾銷、牛肉協議、國際奶制品協議、民用航空器貿易協議;三是發展中國家可有選擇參加相關協議或守則。
東京回合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它沒有也不可能解決多邊貿易體制面臨的所有問題。農業出口國繼續抱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沒能解決它們關切的問題;對當時出口汽車實行自動限制的做法也沒有結論性意見。類似問題都構成了對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體制的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