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解決交流問題 促進兩地關系
香港新聞網11月5日電 昨日香港特首梁振英在“苗圃挑戰十二小時”起步禮上,致辭時提到過去三十年來,兩地關系發展日趨密切,除了經濟聯系外,港人對捐助內地慈善事項,如天災救援等樂善好施積極參與。的確,兩地間的同胞血肉關系每在危難之時更形突顯。《大公報》社評認為,梁特首的言論也有力地反擊了近期少數別有用心者,藉各種機會挑撥兩地民眾關系,在打擊“水貨”及反對新界東北開發等事項上表現尤為猖獗,極端行為更令人憤慨。
然而最根本的事實是,【注冊BVI公司】隨著兩地經濟交往日形緊密,兩地間的共同利益日增,兩地民眾間的互助互利空間也日大。簡單地回顧三十年來的歷史,便可見到兩地交往的重要性和關鍵作用。在八十年代內地開放時,香港通過工業北移和“前店后廠”模式,建立了珠三角的世界級出口加工基地,對啟動中國的改革開放起了關鍵作用,并由此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回歸后香港接連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及“沙士”疫情衝擊,經濟下瀉不止,民生大受影響。正是在這危急關頭,中央及時出招,由擴大對本港開放,特別是通過CEPA及個人游等措施,把瀕危的香港經濟挽救回來,避過了墜入深淵的浩劫。
這些事實說明了兩地關系不單密切,而且是唇齒相依。特別是到了今天,兩地經濟融合之緊密已是不可逆轉不可分拆。香港經濟無論在維持日常活動或長遠發展上,均對內地依托日深,故挑撥兩地關系無異是經濟自殺。顯然,對少數借機亂港殃民的黑手,必須嚴加揭發及痛批。
另一方面,也必須客觀地面對現實。隨著兩地經濟日趨融合和民眾交往日增,一些問題包括摩擦必會浮現。對此一是不能無限上綱由夸大來進行挑撥,二是要認真處理務求排難解紛,以免影響兩地關系的持續發展,和民眾間的互助互利交往。特別是○三年后,兩地交往範疇日廣深度日增,遂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包括“雙非”孕婦,“水貨”客,內地來港爭搶貨品及炒貴樓等等。這些都基本上是交流發展中的問題,必須從深化發展中解決,而且都是技術性問題,可由采取有效的管理、調節措施消減。但由此也給推動兩地關系發展的策略及政策工作,掀開了新的一頁,要面對新的課題及挑戰。
三十年來尤其○三年后,兩地關系發展主要重點是放在擴大交往上,特別是通過內地對香港實行“超世貿開放”來實現,使香港能首先并更多地從內地開放中受益。也正因此香港在多個行業包括金融、旅游、房地產、物流、交通等等,內地因素的比重日高甚至占到了主導地位。【BVI公司特點及優勢】交流在量的擴張上十分迅猛,且料將繼續如此。但到今天當擴量已不成問題時,兩地交流的發展重點必須轉到提高質素上,而這首先要求處理好兩地交流帶來的各種問題。這樣不單有利於兩地關系的持續及健康發展,也可從根本上消除了搞事者的借口來源。
看來,在梁特首領導下的港府,已體會到兩地交流須作策略轉變,特別是要處理好相關問題的重要性。梁特首在上任前便已承諾會盡早根除“雙非”問題,上任至今又開展了嚴打“水貨”行動,推出“港人港地”政策,暫緩內地擴闊一簽多行訪港計劃等,可為兩地交往的發展消除障礙。兩地民眾也應開誠相見,同心同德共拓交往門路,從而取得更多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