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自由行惠港需要新思維
香港新聞網8月30日電 內地來港自由行客消費不如以往疏爽,本港零售業增長近月大幅放緩,內地有關部門本周末起進一步開放自由行來港“放水”,卻惹來本港社會反彈,建制派和泛民都有立法會候選人要求暫緩,顯示時移勢易,透過自由行惠港的政策,推行起來需要新思維。
比起九年前首開自由行,【注冊香港公司的好處】香港社會對自由行的態度,分別有實利和心理上的變化。
《星島日報》社論指,內地從二○○三年起逐步開放居民來港自由行,眾所公認是令本港沙士后經濟復甦的有力措施。自由行帶旺旅游、酒店、零售、飲食等眾多行業,正好為備受經濟轉型沖擊而失業的低學歷和低技術人士,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形成經濟復甦的良性互動循環,社會當時紛紛希望擴大自由行范圍。
不再憂就業改怕爭資源
今天本港失業率處於低水平,近全民就業,社會對開放自由行來促進就業的依賴程度大降。茶樓難聘洗碗工,家中裝修難找水喉匠;擴大自由行可能把人力市場拉得更緊。
就業市場今昔有別,市民對自由行的注意力轉移到資源壓力。當年自由行帶動香港走出通縮,現在市民卻擔心會進一步抬高物價。自從發生了搶購奶粉風波,港人對內地客“爭奪”資源戒心大增。【注冊香港公司】中環名店租金大升,對升斗市民影響不大;但是不少傳統小店在租金壓力下結業,東鐵沿線商場部分物品被“搶貴”,卻直接影響小市民生活,網上還充斥對自由行客行為欠文明的批評。
平情而論,自由行客雖然搶高了部分物品的價格,全球資金氾濫和本港經濟暢旺才是近年通脹的“罪魁禍首”;小部分自由行客在公眾場所不守規矩,不足以代表大部分自由行客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