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成香港主題曲 激烈沖突行為不斷增加
■關注民生,為居民爭取權益。
對立近年似乎已成為香港社會的主題曲,激烈衝突的行動、非我族類的意識形態亦不斷增加。李慧形容,現時的香港有3大對立,一是行政立法對立,二是建制派和反對派的對立,三是社會不同階段的人對過去發展模式和分配有對立,將香港社會建立了一個非常強的對立面。她透露,若未來參選,會想提出一套「超越對立」的競選政綱,要改變現時的對立局面,特別是在經濟發展上,要建立公義發展觀,我們所有發展都應是希望為社會帶來更公平的競爭機會,增加向上流動的機會。
超越對立 達至普選
李慧坦言,社會發展的關鍵是要有社會共識,而非對立,但現時社會上的對立已令香港的競爭力不斷減弱。她明白,在選舉上,反對派與自己是互為敵人,但相信在選舉以外,如政制發展等各類議題,大家都需要包容和理解,才能找出一條可行的路。民建聯新一代要接納、包容,不要當其他政黨是敵人,只有大家一齊共同為邁向普選而努力,政黨要超越對立,才能達至普選。
本地資源 本地優先
除了本地的競爭外,內地人來港發展和旅游,也開始對本地的公共服務供應造成一定的壓力,雙非問題等均極具爭議性。李慧認為,這是一個容量問題,內地的需求可說是『無限大』,但香港的公共資源卻非常有限,醫院床位、學位、房屋量根本無法滿足內地的需求。
她提出本地資源本地優先概念,稱政府必須嚴格審視各項與內地合作政策,包括個人游、自駕游等,確保本地居民享有的生活資源不受影響,特別是房屋、醫療、教育等方面的資源與服務。
倡助邊緣中產向上流動機會
所謂不患寡者而患不均。大家近年經常提到的另一個名詞相信是「公義」,希望有一個更公平的社會。香港的經濟發展,不再是曾蔭權的『進步發展觀』,而是『公義發展觀』。李慧解釋,基層、中產都是社會中面對壓力最大的一群,特別是邊緣中產,他們的人工增加明顯追不上通脹,我們未來一定要有政策,加強有潛質產業的發展,增加這些邊緣中產的向上流動機會。同時,在公共服務上,政府需要提出有效措施,以紓緩他們在住屋、醫療、交通、進修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經濟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