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落地
去年至今,中國金融業的一系列事件,使得金融系統在法規、治理結構、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種種欠缺顯露出來。相比起來,一般性的企業風險只局限在企業自身,而金融業使用公眾資金,因此風險更容易傷害到公眾的利益,甚至國家利益。1997年,席卷亞洲的金融風暴使當時正在迅速崛起的亞洲經濟蒙受巨大損失,許多亞洲國家苦心積累數十年的財富遭受重創。此后不斷發生的俄羅斯金融危機、墨西哥金融風暴、巴西金融危機等,對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敲響了警鐘。這些國家的政府神經驟然繃緊,將金融風險視為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第一大敵。金融風險防范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熱點話題,我國金融機構也越來越關注金融風險的防范問題。
信息技術主動出擊實現風險管理的現代化,首先必須使我國金融業樹立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根據新巴塞爾資本協議,風險管理要覆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三方面。此外,在BaseII中,對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信用風險的估值引用了大量復雜的數學工具和嚴格的流程控制手段,這就決定了信息技術在風險控制方面的重要地位。
目前,國內金融業的風險管理在一定意義上不是依靠信息技術,而是靠制度作為保障,或是靠監管的手段。這些制度和手段固然重要,但卻不適應現代金融業風險管理發展的需要,最有效的手段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信息技術。采用規章制度管理風險是側重于對風險被動地防范和回避,而通過信息技術實現風險管理則是側重于對風險主動地利用,并在利用中加以控制。因為任何金融業務必然會伴隨著風險,而只有主動地利用風險,才能有效地、從總體上實現將風險控制在最佳風險收益的范疇之中。對國內金融機構而言,利用信息技術實現風險管理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自主開發;二是由國內IT公司開發;三是引進國外已成熟系統。自主開發方式需要花費較多的精力和時間,而最終效果很可能差強人意;國內IT公司尚缺乏風險理論研究,而引進國外系統價格昂貴且具有嚴重的水土不服。筆者認為,這一領域一定要發展本地企業,前臺的交易系統可以請國外廠商來做,而和業務與管理相關的后臺支持系統會經常改變,尤其我國金融正處于開放過程中,管理、市場、品種、監管、組織方面的變化頻繁。可以想象,如果后期服務都由國際廠商來做,負擔不起。走出象牙塔目前,國內金融界在風險管理理論研究層面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實現風險管理不僅需要完備的風險理論,還需要成熟的風險模型。將風險理論進行量化,是進行風險控制至關重要的環節。風險不是虛無飄渺的,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可以使風險”看得見,摸得到”。
實現各種金融業務風險的量化測算和量化控制,這是當前擺在我國金融業面前的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國對風險管理的研究目前集中在高校的科研院所,其研究成果長期停留在紙面上,不能轉化為實際應用。以中國科學院數學和系統研究院為例,中科院數學所、系統所、應用數學所作金融工程的研究人員有70多人,國內每年在國際上發表的金融工程論文,包括定價和風險管理內容的文章有一半來自于此,但長期深藏”象牙塔”,不為金融機構和IT服務商所知曉。風險管理必須本地化,國內能夠從事風險管理服務的以路透、標準普爾等國際金融服務機構為主。金融機構引進的系統大多使用在國際期貨、外匯交易等參與國際市場部分,而國內業務部分由于產品和規則差異難以適應。據筆者了解,國內證券公司使用的風險控制系統多為自主開發,銀行在市場估值(事中)方面使用國外系統較多,(事后)系統多使用國內公司產品。雖然中國金融業正在逐漸參與到全球市場,但由于國內外市場環境差異巨大,國外金融服務商的國際經驗難以在中國直接落地。因此,需要一個平臺將兩者聯系起來———這也是我們建立路透實驗室和金融科技中心的初衷。2004年10月,中科院與路透集團聯合設立了金融風險研究聯合實驗室。中科院研究生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要研究現有或即將投入應用的基礎研究和技術成果在金融行業的應用方式,以及這些應用對金融行業的產品、管理、效率等產生的影響。核心職能是成為研究所技術轉化的橋梁,成為廠商產品與應用結合的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