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成本管控的四大誤區
誤區一:對成本的概念認識比較模糊
很多人認為成本就是產品的制造成本,成本管控就是讓產品的制造價格降低。從報表層面來講,成本確實是利潤表上的營業成本,但就成本管控來說,產品的直接制造成本只是最低層面的成本,對其管控的空間很有限。
誤區二:各自為營,不顧整體
我公司在年初召開經營會議時,各業務部門都上報了自己的經營指標,采購部說采購成本率要下降多少個百分點,生產部說制造成本要下降多少個百分點,售后服務部說售后服務成本也要下降多少個百分點。
誤區三:將合作伙伴看作對手
在企業運營中,我們往往重視前端而忽視后端,即對經銷商好言好語,對供應商卻不夠重視,因為經銷商決定了公司的產品是否能夠變現,其實不然。舉例來說,某次我公司的某款產品想要搶先對手,但由于某個不起眼的部件沒有及時交貨而遲遲不能生產,而對于新產品來說,延遲一天就會跌價幾塊錢。但公司在與供應商溝通時對方也只是說盡力而已。公司對此進行分析后發現,供應商賣出一個零部件也就賺幾毛錢,但我公司的產品一天會跌價幾塊錢,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壓力,而供應商的損失卻很小。因此,我公司決定給供應商的零部件額外再付一塊錢,這樣供應商才會有動力。果不其然,供應商很快便把零部件加工出來。此方式既使我公司的產品搶先并占領了先機,又有效地激勵了供應商。這個事例告訴我們,企業應將合作伙伴看作隊友而非對手。
誤區四:片面看待企業經營活動
由于我公司的市場預測失誤,生產出的一款產品銷路不暢,便與供應商溝通后取消了訂單,但清點已經堆積在倉庫的相關物料時卻發現,一半以上的物料都無法再次利用,只好報廢。直到某天和同行朋友討論業務時才發現,對方只有兩三成的專用物料,其他物料都是通用的,這一方面會由于大規模采購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場美譽度。而我公司在產品設計時過于求新求奇,忽略了后續成本,同時小批量采購又相應增加了成本,不但無法預測后續的材料需求,對于失敗產品的材料也只能報廢處理。由此可見,如果企業只是片面地看待企業經營活動,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